“40万速”中国眼科医师鉴证系列之李志清教授
祝贺图湃全域广角高清OCTA进入临床!民族技术强势崛起,从跟跑到领跑,更深更广更清晰!未来可期 ! ——李志清
“扫描范围一旦做大,就会损失病变细节”。这是从OCTA技术诞生之初给眼科医生留下的固定印象,其实也是各家OCT厂商限于扫描速度不得已做出的妥协。在大范围成像时通过减少扫描线数量避免时间过分延长,牺牲的自然是图像的质量。但这对每秒40万速度的图湃北溟鲲而言已经不是问题。
图1为一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OCTA扫描,视网膜外层图像。在自动消除投影伪迹的无血管黑背景中,CNV额外醒目。粗大僵直的血管占据了主要成分,提示了病灶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幅达到120度眼底范围的血流成像,如果以面积计算,相当于传统6mm扫描的13倍,3mm扫描的53倍!即便比较相对先进的12mm扫描,也是后者的3倍有余。如此巨大的画幅,新生血管的细节却没有丢失。为了比较,我们特意额外收集了6mm和12mm的图像,采用等比例的排列进行对照。
图2左侧分别为6mm和12mm的OCTA扫描。由于病灶不在黄斑中心,6mm扫描的默认定位甚至还错失了一部分的病灶显示。反观120度的全域单次扫描,在细节表现上丝毫不逊色于比其小上十余倍的6mm扫描。这要归功于在极高的扫描速度下,北溟鲲的快速扫描依然保持着仅15微米左右的高清间隔。
在大范围下维持的足够精度,也为血流的量化指标创造了条件。图3是在图1基础上做进一步的CNV面积测量。软件将自定义轮廓中的血管信号提取标记为黄色并计算其总和面积。这样的血流量化数据对于新生血管的随访与疗效判断至关重要。
我们也可以继续切换到其他分层,比如图湃专有的脉络膜血流模式(图4)。与小尺寸的扫描相比,单次全域的广角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
图5为同一患者的OCT断层,画幅的宽度有整整24mm。可以清晰观察到位于黄斑部的II型CNV病灶,以及内侧少量的视网膜内液。
总结:40万速度的OCT扫描让15秒内收集100亿体素点成为可行,天量的数据点又为图像的品质提供了保障。使用图湃的北溟鲲OCT/OCTA系统,不仅可以实现高速广域的120度单次血流成像,而且不存在因为范围过大而丢失细节的担忧。
图文作者:
李志清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周健副总(图湃医疗)
*以上图文解读基于完整的信号处理及正确的结构分层,仅供OCTA用户借鉴参考。
“40万速”中国眼科医师鉴证系列回顾(时间顺序)
- 赵明威教授:全域扫频下的视网膜分支静脉栓塞-单次无拼接(加上超链接)
- 陈有信教授:一键甄别视盘新生血管—增殖性糖网单次广角血流成像(加上超链接)
- 徐海峰教授:全域血流也拼图 — 增殖性糖网与视网膜前出血(加上超链接)
- 丁小燕教授:“雄鹰展翅” — 视网膜前膜的OCTA多面观(加上超链接)
背景小知识
什么是SS-OCT?
SS-OCT是扫频源OCT(Swept Source OCT)的简称,相对传统谱域OCT,SS-OCT提供了更快的扫描速度,更长的波长带来更好的穿透性。图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SS-OCT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带宽从而优化了扫描分辨率,提高了相干性和采样频率从而实现超大成像景深,并通过精密的光学设计方案获得更大的扫描宽度。
什么是全域OCT?
区别于传统OCT的基础性能,全域OCT的推荐规范标准为:
扫描速度≥10万次/秒(推荐40万次)
后节深度≥6mm
前节深度≥6mm (推荐14mmm)
结构OCT扫描宽度≥16mm(推荐24mm)
OCTA扫描宽度≥12mm(推荐24mm,15秒采集)
结构OCT轴向分辨率≤5μm(推荐3.8μm)
血流OCTA线间隔分辨率≈15μm
全域OCT不是指范围吗?为什么要强调分辨率?
扫描的宽度和广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牺牲画质来换取,比如同样是12mm的广角OCTA扫描,512线和1024线的画质就存在显著的差异,后者的数据量是前节的4倍。所以低精度的OCT/OCTA甚至依靠拼图才能获取的图像至多只能称为广角,而不能叫做全域。
OCT技术新标杆,关注图湃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