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速”中国眼科医师鉴证系列之梁小玲教授
图湃全域血流成像技术不仅弥补了传统OCTA的短板,解决了临床上的实际需求,也对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梁小玲
全域高清血流成像技术的出现,极大程度弥补了传统OCT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循环成像方面“细节有余而范围不足”的尴尬之处。通过一次拍摄,即可显示120度的各类眼底血管细节。图例1生动展现了糖网的多种特征性血管变化:膨隆的微血管瘤,散在的大片(鼻侧与下方)或孤立的无灌注区,还有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等。
相较造影,OCTA的优势之一就是血流量化。在全域下亦满足高清标准,图湃的OCTA系统为全尺寸都配备了量化工具。一键切换至血流密度图(图2)。用冷暖色调分别表示循环的弱与强。可见周边区域尤其是鼻侧和下方的血流密度非常低具体数值甚至下降至个位数。而视盘与黄斑区域的数值尚可维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准。
FAZ工具会自动探测黄斑中央无血管区的位置,给出相关的数值(图3)。在本例中,FAZ的面积、周长、环密度尚可,而进圆指数较差(越接近1则越表现为圆形)。
除了血流,同样的扫描还可以切换到结构模式。在对应浅层血管网的视网膜图像中(图4),可以看到黄斑区广泛的视网膜前膜皱褶,这也部分解释了图3中表现稍差的进圆指数。在周边部则是全网膜光凝的光斑。因为不具备血流,所以这些光斑在同一分层的血流图中并不可见。
图5是同一患眼的视网膜厚度模式。黄斑区较为广泛的视网膜水肿,平均厚度441微米,对应区域的体积为23.56立方毫米。周边部厚度略有平缓。
最后是同眼跨越黄斑中心与视盘的断层结构扫描(图6)。体现了视网膜前膜、视网膜的内液还有渗出。
总结:图湃的北溟鲲OCT系统,仅运用一个15秒左右的全域血流扫描即可从多个角度:血流、结构、断层剖析病变的状态,并且提供完整又客观的量化分析指标。无论是指导临床观察还是运用于学术研究都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
图文作者:
梁小玲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周健副总(图湃医疗)
*以上图文解读基于完整的信号处理及正确的结构分层,仅供OCTA用户借鉴参考。
“40万速”中国眼科医师鉴证系列回顾(时间顺序)
- 赵明威教授:全域扫频下的视网膜分支静脉栓塞-单次无拼接
- 陈有信教授:一键甄别视盘新生血管—增殖性糖网单次广角血流成像
- 徐海峰教授:全域血流也拼图 — 增殖性糖网与视网膜前出血
- 丁小燕教授:“雄鹰展翅” — 视网膜前膜的OCTA多面观
- 李志清教授:全域血流照样高清 — 脉络膜新生血管多尺寸对比
- 邓爱军教授:角膜里的“上帝手指”,当前节血流遇上40万速扫频
背景小知识
什么是SS-OCT?
SS-OCT是扫频源OCT(Swept Source OCT)的简称,相对传统谱域OCT,SS-OCT提供了更快的扫描速度,更长的波长带来更好的穿透性。图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SS-OCT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带宽从而优化了扫描分辨率,提高了相干性和采样频率从而实现超大成像景深,并通过精密的光学设计方案获得更大的扫描宽度。
什么是全域OCT?
区别于传统OCT的基础性能,全域OCT的推荐规范标准为:
扫描速度≥10万次/秒(推荐40万次)
后节深度≥6mm
前节深度≥6mm (推荐14mmm)
结构OCT扫描宽度≥16mm(推荐24mm)
OCTA扫描宽度≥12mm(推荐24mm,15秒采集)
结构OCT轴向分辨率≤5μm(推荐3.8μm)
血流OCTA线间隔分辨率≈15μm
全域OCT不是指范围吗?为什么要强调分辨率?
扫描的宽度和广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牺牲画质来换取,比如同样是12mm的广角OCTA扫描,512线和1024线的画质就存在显著的差异,后者的数据量是前节的4倍。所以低精度的OCT/OCTA甚至依靠拼图才能获取的图像至多只能称为广角,而不能叫做全域。
OCT技术新标杆,关注图湃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