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来源
邱煦 主任医师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病史资料
患者女,35岁,于2022.12.24就诊,主诉新冠感染后视物模糊,双眼矫正视力 OD:0.12,OS:0.3,双眼眼压正常。观察一周后于2023年1月12号复诊,双眼视力提升至0.5。
诊断
COVID-19继发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合并PAMM
影像学资料如下:
右眼眼底彩照可见后极部散在黄白色斑块状病灶,提示棉绒斑;双眼黄斑区呈现深红色病灶。
图湃全域扫频OCT&OCTA如下:
上图为红外SLO眼底图,右眼可见低反射楔形病灶,指向黄斑区;左眼可见散在片状低反射病灶。
双眼B-Scan显示:病灶区内椭圆体带与嵌合体反射不连续,外丛状层反射增强,外核层变薄。红色箭头:内核层呈高反射,对应结构en face OCT图(自定义IPL-INL)为高反射病灶区,提示PAMM。
右眼视网膜深层血流图呈现与病灶相一致的缺血区域,且黄斑中心凹周围区的血流密度降低; 左眼深层血流图未见明显改变。
左眼血流密度随访对比(1周),深层血流密度图采用ETDRS,数值显著低于初诊结果,但此异常区域小于红外共聚焦眼底成像呈现的低反射区。
讨论
AMN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楔形暗点的黄斑中心凹旁视网膜病变。主诉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等暂时性或永久性视力改变。继新冠疫情爆发后,多器官的异常病理改变证实与病毒感染有关。视网膜血管也表现出缺血和炎症等异常情况。AMN患者数量骤然增长,引起国内外眼科医生广泛关注。通常,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在结构OCT上显示外丛状层反射增宽、外核层变薄,之后可能出现椭圆体带(EZ)以及交叉区(IZ)对应病变区反射不连续。近红外眼底成像也是辅助AMN诊断的影像方式,表现为黄斑中心旁低反射病变区,但常规可见光眼底照相受屈光间质混浊因素较大,而共聚焦眼底成像采用840nm波长较传统可见光穿透能力更强,也可在小瞳下完成。本例中图湃OCT设备采用共聚焦SLO成像方式,对视网膜较深层病灶成像效果更好,采集图像时瞳孔最小可达1mm左右。因OCTA成像原理反映血管中红细胞的流动,即AMN在OCTA上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深层毛细血管层灌注不足,深层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事实上,深层毛细血管丛是提供视网膜和脉络膜之间脆弱分水岭的灌注循环。但就已发表的相关文献中,AMN是否由于深层毛细血管丛缺血作为其最主要的致病因素还存在争议。此外,本例中双眼内核层局部反射增强结合enface OCT,提示合并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与AMN不同,PAMM病灶部位发生更加表浅,曾有学者认为PAMM归为AMN其中一型。本例患者在视网膜血管中的表现还包括孤立性的棉绒斑,提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出现急性梗死。
心得
尽管新冠感染者合并严重并发症的几率降低,但是我们建议在新冠病毒感染期间或恢复期进行全面的视网膜评估。图湃全域扫频OCTA系统,单次成像即得结构和血流影像分析量化数据,客观的评价患者病变程度,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推广使用。
— 邱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