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信奉长期价值理念,坚持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民主化公司管理模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牵一发而“动”全身——多发性大动脉炎

牵一发而“动”全身——多发性大动脉炎

【概要描述】

牵一发而“动”全身——多发性大动脉炎

【概要描述】

详情


病例来源

张佳璇医生  肖迎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基本信息
患者女,29岁主诉:右眼视物不清6年余既往史:6年前患者因“右眼白内障、虹膜新生血管、前房积血”在外院行“右眼玻璃体腔抗VEGF注药术”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术后视力无改善。查体发现C反应蛋白及血沉异常升高,风湿免疫科确诊“多发性大动脉炎”,并给与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药物治疗。3年前患者就诊于我院眼科,先后行双眼视网膜光凝,后随访至今。系统查体:右上肢血压测不出,左上肢血压78/49 mmHg。右上肢桡动脉无脉,左侧脉搏细弱,双上肢肢端冰冷,余无明显异常。眼部查体:Vod:HM/10cm  Vos:0.9。IOP:右:9mmHg 左:11mmHg裂隙灯检查: 双眼巩膜血管扩张,结膜无充血,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深,房水清,瞳孔欠圆,径约6mm,直接对光反射(-),虹膜纹理不清,鼻侧及颞下方可见周边虹膜新生血管,人工晶体在位,囊膜轻度混浊,视盘苍白,仅后极可见视网膜血管,并见异常动静脉交通,周边视网膜血管闭塞,视网膜广泛陈旧激光斑。左眼前房中深,房水清,瞳孔圆,径约3mm, 晶体透明,玻璃体混浊+,视盘边界清,色可,视网膜静脉略扩张,黄斑中心反光可见,视网膜散在大量陈旧激光斑。


眼部检查

眼前节照相

眼前节照相:右眼巩膜血管高度扩张,虹膜基质萎缩,瞳孔欠圆、散大,瞳孔领部分外翻,人工晶体在位,囊膜混浊,鼻侧周边及鼻下可见虹膜新生血管(黄色箭头);左眼巩膜血管扩张,瞳孔圆

眼底照相(2022.6

右眼视盘色淡、视盘新生血管、视网膜动静脉吻合形成后极部花冠状血管环,并见大量视网膜光凝斑。左眼视网膜静脉明显扩张,颞上线状出血,散在激光斑。

眼底照相随访(2023.12)

双眼视网膜陈旧性激光斑,激光治疗后患者右眼后极部仍见花冠状血管环,视网膜平伏,无灌注区封闭良好。左眼静脉扩张程度减轻。

眼底血管造影(FFA):(2021.7)

患者右眼PRP后(当时患者拒绝左眼激光治疗)。右眼典型的后极花冠状血管环,视盘新生血管呈现高荧光,大量陈旧激光斑;左眼59秒充盈完全,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全视网膜大量针尖样高荧光(微血管瘤),后极及周边均可见大量无灌注区,周边视网膜动静脉异常交通吻合,晚期视盘及血管壁弥漫染色、荧光素渗漏。

FFA随访(2024.1)

右眼仍呈现典型的后极花冠状血管环及视盘高荧光,并可见上方及颞下方向血管进一步闭塞,后极至周边大量陈旧激光斑;左眼视网膜静脉轻度迂曲扩张,微血管瘤消失,全视网膜大量陈旧激光斑,无灌注区封闭良好,晚期视盘及血管壁渗漏明显减轻。

图湃眼前节OCTA(虹膜)

眼前节OCTA:右眼瞳孔固定散大、欠圆,未见明显虹膜基质血流,鼻侧及鼻下方虹膜根部可见虹膜新生血管(黄色箭头);左眼尚可见少部分虹膜基质血管。

图湃眼后节OCT(红色信号为血流)

黄斑区OCT:右眼黄斑区萎缩,血流密度明显下降,左眼黄斑区未见明显萎缩,血流密度尚可。

图湃超广角OCTA

右眼 视网膜表层OCTA

右眼广角OCTA:右眼视盘新生血管,周边多个视网膜分支动脉、分支静脉及毛细血管闭塞,黄斑及周边大片无灌注,仅残余视盘附近视网膜血管,动静脉异常吻合形成典型的视盘旁花冠状血管环。

左眼200度超广角OCTA:黄斑拱环完整,视网膜周边血管闭塞,出现无灌注区,动静脉吻合,异常交通支形成。

图湃OCTA视网膜及脉络膜量化

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和血流密度量化结果直观显示:右眼较左眼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变薄,血流密度明显下降。



系统相关检查
1. C反应蛋白:48.7mg/L;血沉:51mm/h2. 腹部+颈部血管超声:双侧颈总动脉,左侧颈内动脉、头臂干、双侧锁骨下动脉及左侧腋动脉血管壁增厚、管腔弥漫性狭窄;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并近中段交界处闭塞;腹主动脉前壁血管壁增厚,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壁增厚,管腔弥漫性狭窄;肾动脉未见狭窄,符合多发性大动脉炎声像图。

诊断
1. 多发性大动脉炎(IV型)2. Takayasu视网膜病变(双)3. 人工晶体眼(右)

总结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一种罕见的、以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等大中血管为靶点的慢性血管炎性疾病,年轻女性多发。根据大动脉炎累及的部位进行临床分型,分为:1)Ⅰ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综合征):累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头臂干的患者,最典型的体征是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无脉、上肢低血压;2)Ⅱ型胸腹主动脉型:累及降主动脉、腹腔动脉分支;3)Ⅲ型肺动脉型:累及肺动脉;4)Ⅳ型广泛型:同时具有以上2种类型及以上临床特征的患者。临床上以I型最为多见。该患者为多发性大动脉炎IV型。典型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上肢明显血液灌注不足,继而发生眼部低灌注,可表现为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又称Takayasu视网膜病变。Takayasu视网膜病变分为四期:1期,小血管扩张期:视网膜动脉压降低,视网膜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2期,视网膜微血管瘤形成期;3 期,视网膜动静脉异常吻合期:后极或周边视网膜动脉静脉之间形成异常交通,视盘周围花冠状结构TA最典型的眼底表现,可继发新生血管形成;4期,并发症期:严重的视网膜缺血可出现多种眼部并发症,如玻璃体积血、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等,患者可同时伴有瞳孔散大、虹膜萎缩、虹膜红变、继发性青光眼、严重的并发性白内障,视力严重下降。TA比较罕见,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极易漏诊误诊,眼科早期诊断率较低。视网膜花冠状血管虽然极具特征性,但由于早期周边视网膜缺血对视力影响小,眼底病变很容易被遗漏。相比而言,眼前段缺血引发的前节血管代偿性扩张、瞳孔散大、白内障等异常则相对较容易被发现。该患者6年前出现右眼白内障,虹膜新生血管等并发症,为Takayasu视网膜病变4期,左眼虽然视力影响较小,但视网膜周边可见动静脉吻合支,为Takayasu视网膜病变3期,但均未被眼科医生正确识别,出现漏诊。因此,临床上遇到年轻女性出现不明原因的白内障、伴或不伴瞳孔散大及眼部充血、或白内障术后视力改善不良、或出现视网膜低灌注病变时,应考虑到有TA可能。以往眼科对大动脉炎的诊断多基于FFA等检查。做为近年来新的无创性眼部血管检查手段,OCTA可以很好地应用于TA患者的诊断及随访过程中。在早期没有眼部症状的大动脉炎患者中,OCTA可以检测到FAZ扩大、血流灌注减少和微血管异常,对晚期Takayasu视网膜病变更可进行清晰直观地显示,因此可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早期诊断、长期监测和随访提供便捷,无创的检测方法,以提高患者诊断率,促进患者早期规范治疗,并提高生活质量。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肖迎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访问学者。山东省眼科学会神经眼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眼底病学组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承担多项省级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张佳璇硕士研究生

 

内容编辑:张佳璇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苏万合(图湃医疗)

内容审核:肖迎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周健(图湃医疗)

相关资讯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 Copyright 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407号